他们奏响了劳动最光荣的时代强音
他们是广大劳动者的优秀代表
他们展现了工人阶级的时代风采他们奏响了劳动最光荣的时代强音……
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劳动者之歌
22年来,张伟与团队坚守工匠精神持续开展技术创新——
机床上的“雕刻师”
4月的山东烟台春意正浓,在方圆集团有限公司建设机械二厂的车间内,数控车间主任张伟站在操作台前,一手旋转摇杆,一手调节旋钮,目光紧盯着车刀一分一毫的移动,精神高度集中,额头上慢慢沁出了汗水。
“一个数字的差别,就可能改变机器运行的轨迹,甚至可以决定一件物品的成败,不能有0.01毫米的偏差。”张伟说。
精度要求高、物料规格多、工艺过程复杂……为了给“硬骨头”凹造型,张伟在机械加工岗位上一干就是22年。
2002年,张伟从烟台二轻工业学校毕业,进入方圆集团有限公司建设机械二厂,成为一名普通车床工人。刚入职的他,对机械加工的认知几乎是一张白纸。学历不高,就主动自学,积累了近10万字的工作笔记;为了练手艺,以车间为家,日复一日苦练基本功。
靠着一股韧劲,张伟仅用一年时间,就熟练掌握了车、铣、钻、刨等加工操作方法和较全面的机械加工技术,在公司举办的“新职工技能大赛”上脱颖而出,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。车间的光荣榜上,开始有他的名字。
公司成立数控车间,由于专业人员紧缺,陆续选培年轻技术骨干到数控车床岗位。张伟就是被选中的一员。
在数控车床的控制面板上录入一行行程序代码,车床开始高速运转,一个复杂的零部件逐渐展现出它的雏形……刚到数控车间时,看到车间师傅娴熟的操作,张伟被深深吸引了。“那要是我做出来的多好啊。”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,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数控技术。
张伟对数控加工从不会到熟练、从熟练到精通,一步步成长为班组长、车间主任;所驾驭的机械设备,从价值数万元的传统机床变成造价数千万元的镗铣加工中心;所研制的零部件精度,从最初的粗车零件晋级至误差控制在0.01毫米。
对张伟来说,攻克工艺难关、突破技术障碍才是极致追求。
2018年,“张伟工匠孵化工作室”刚成立不久,就接到一个“棘手”订单,要求生产大型泥浆泵壳,用于海上钻井平台。恶劣的使用工况,对泵壳加工尺寸的精度和可靠性提出极高要求。订单还要求实现2600毫米的加工深度,这已超出当时公司最先进镗铣设备的作业极限。
张伟与团队成员一起夜以继日开展试验,经过数十次材质、形状的搭配测试,最终完成生产任务、成功交付订单,还为公司节省了约10万元的生产经费。
2023年,张伟带领团队创新完成了全球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“引力一号”液体火箭推进剂箱的加工项目。
“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。”张伟解释,以往的钢、铝、铜等都有相当的刚性,把工件固定在转台上匀速旋转,控制刀头就能稳定切出剖面。可新材料的刚性极差,固定在转台上就会这里凸出一点、那里凹进一点,旋转切削一圈就变得厚薄不均。
在连续两天无功而返后,张伟决定换一个思路:在原工装基础上改进找正的方式,减少了整圆过渡段的弦长的误差,并且节省了找正时间,同时优化圆跟踪刀具的弹簧机构,保证在车刀参与切削时克服工件和刀具刚性不足的振刀问题,彻底化解了薄壁航空铝材料的加工难题。
20多年来,张伟从青涩学徒成长为行业专家,他身体力行做好“传、帮、带”,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及工作经验汇总成册,举办培训班传授给一线职工,带出了30多位高徒,多人获得市县两级首席技师和技术能手称号,成为企业不同领域的“佼佼者”。(杨明清 记者 张嫱 通讯员 宋洁)
邓兰舟就是那一叶“兰舟”,连通乡愁与远方——
一个人 一台车 一条路
清晨,5时刚过,湖北五峰三农客运公司司机邓兰舟就起了床,简单洗漱后打开门。屋外一旁候车厅里,田克珍老人早早等在那里,准备乘车下山采购新茶。
搀扶老人上车坐好,邓兰舟跨上驾驶室,发动车辆迎着晨曦出发。大岩屋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麦庄村最高处,海拔将近1700米。每天,邓兰舟从这里发车,沿着山间蜿蜒的水泥路,一路行驶、一路运客捎货。
车厢里的乘客寥寥,但引擎盖处却堆满了山货。邓兰舟心里有数:腊肉是老人要邮寄给在外的子女的;茶叶是带到合作社帮助销售的;较大的纸盒是昨天才给乡亲带上山的网购电器,今天又带下山退货……这些都是小东西,他都是义务带货,有时还要帮忙送达、邮寄。
驾驶台上的小本上,密密麻麻记满了乡亲们的带货清单。一条路跑了16年,乡亲们的带货需求对邓兰舟来说,早已跟车轮下的公路一样熟悉。但坚持写在本子上,已成为他多年习惯。
2008年,23岁的邓兰舟成为五峰镇集镇至麦庄村农村客运班线司机。眼看着年底了,麦庄村民王清玲在路边拦住了邓兰舟的班车,请他帮忙代买点东西带回来。“他很爽快地答应了,下午就丝毫不差带回来了。”回忆往事,王清玲记忆犹新。后来,她听说邓兰舟一直夜宿在班线的终点站大岩屋,便专门做了一份杀猪饭,又赶了10多里山路,天不亮等在了班车必经的路旁。
那一幕,让邓兰舟温暖至今。从那以后,他时时主动关注乡亲们的带货需求,把物资信息逐一记下,开始为村民义务捎带物资。
他的手机里有800多个村民的电话,1700多个微信好友的聊天记录,还有一张张数不清的带货记录,见证着过往的点滴:一包衣服送给某学生,一瓶玉米浆带给小河路边的某老人;在某店帮忙买一包菜籽,质量好、肯发芽……为确保万无一失,邓兰舟会按照村民们的要求一一标注清楚。
客车穿出云雾,邓兰舟行进的班线得以完整呈现。这是一条总长约40公里的盘山公路,连通麦庄、谢家坪、水尽司、小河村和五峰镇集镇,其中有不少蜿蜒曲折、坡陡弯急的路段。
“这是五峰境内最偏远的农村客运班线之一。班线沿线海拔落差大、四季路况复杂。”五峰三农客运公司总经理向青松介绍,班线从2008年开通后,邓兰舟就一直负责这条路线。
近几年,五峰村组都通了水泥路,私家车也多了起来。平日里,客车客少、货多,邓兰舟最少的一趟收入仅16元。加上长期与家人聚少离多,为了照看女儿在城区读书,邓兰舟一度萌生了“退意”。
可离开不到3个月,邓兰舟就回到了大山。“很多乡亲给我打电话,念叨我。我发现,他们是真需要我,我才发现我也离不开他们。”
再次回到大山的怀抱,一个人、一台车、一条路,周而复始。16年来,邓兰舟驾驶客车5000多个日夜,山路总里程90多万公里,无一安全事故发生。一路上,他为沿路的村民带货10万余件,有的是从山上带出去,有的是从外面带进山,他的服务温暖了山里8000多名村民。2022年,他发起成立了“邓兰舟志愿服务队”,车队10多名同事都参与进来,全镇加入的已有500多人。
一辆客车,一头连着山里,一头连着山外。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,有人提及点赞,邓兰舟总是咧嘴一笑。他说:“从小在山里长大,我很开心能为乡亲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。”(记者 张翀 通讯员 王登府 韩亚)
在争分夺秒的危急时刻,长安航空“英雄机组”完成使命——
旭日8409,安全落地
4月22日13时,35岁的长安航空机长杨紫龙刚结束飞行任务,身着笔挺的深蓝色工作服,大步走在西安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海航长空航空基地办公大楼。
“Hero(英雄)”,迎面走来的同事朝他打招呼,杨紫龙微笑着挥手示意,用“你好”回应。然而,那声夸赞又带玩笑的“Hero”,将他的思绪再次拉回到2023年8月26日。
那天,广西梧州多云天气,有些闷热。9时50分,广播通知从广西梧州飞往海南三亚的长安航空9H8409航班开始登机。在驾驶舱,机长杨紫龙位于左侧驾驶位,副驾驶曹亮位于右侧,观察员黄威勉则在驾驶位后面坐定,3人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飞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。
一切准备就绪,飞机开始在滑道上移动,由慢及快。突然,杨紫龙远远看到跑道中心线上有一个黑乎乎的东西,而那时,飞机时速已经达到了250米/秒,来不及思考和行动,在飞机前轮即将离地的一瞬间,突然发出“砰”的一声巨响。
随后,嘟、嘟、嘟……警报声在驾驶舱紧急响起,左侧驾驶盘出现持续抖动,一瞬间,杨紫龙脑中一片空白。凭借无数次训练留下的肌肉记忆,他本能地全力操纵驾驶杆,拉起飞机继续起飞。几秒后回过神来,他感到后背发凉,在那千钧一发之际,跑道剩余长度已经不足,如果当时选择中断起飞,很可能因为飞机速度过快而冲出跑道,飞机上有183名人员,后果不堪设想。
塔台:“旭日8409……”
右座副驾驶:“稍等一下,旭日8409,刚才撞鸟了。”
……
塔台:“旭日8409,你现在的意图?”
右座副驾驶:“我先保持一边,给下安全高度。”
塔台:“旭日8409,可以保持一边上升到15报。”
左座机长:“交操纵,跟好指引。”
左座机长:“空速不一致,高度不一致。”
……
左座机长:“飞机有故障,我们返场着陆了,然后一会听指令。”
观察员:“V参考148,1525米,着陆距离没问题。”
左座机长:“着陆距离没问题,1525米,我用MAX,加反推的。”
塔台:“旭日8409,现在你们操纵有什么困难吗?”
左座机长:“我们现在是左侧抖杆,然后空速不可靠,高度空速不一致,高度不一致,仰角不一致,然后右侧的操纵是没有问题的,没有出现抖杆,然后,其他现在就交给右座落地了。”
塔台:“旭日8409,场务已经退出跑道了,地面风320/01米,跑道04,可以落地。”
……
右座副驾驶:“旭日8409,我……那个……落地了。”
11时00分20秒,飞机终于安全落地。
副驾驶曹亮长舒了一口气。直到这一刻,曹亮才察觉到,由于全力操纵飞机,他的胳膊已经力竭麻木了。
后来大家才知道,一只翼展1.3米的黑鸢撞上飞机机头左侧迎角传感器,造成迎角传感器碎片断裂成6部分,碎片顺着气流进入发动机,造成左侧发动机16个叶片损伤。这种极端险情在民航业内十分罕见,如果处置不得当、不及时,可能造成飞机失控,机毁人亡。
事实上,这次从特情发生到正确决策并控制飞机状态,他们仅用了12秒。
由于飞机左侧迎角传感器被撞断,驾驶舱左侧多个仪表数据出现错误,经综合评估,机长杨紫龙果断决定,将接下来的操纵交接给右座副驾驶曹亮,并不断鼓励他,后面他们才知道,由于飞机故障,右座副驾驶的驾驶杆液压压力增大到了原来的4倍。“这28分钟旅客也许不知道经历了什么,但每一秒,我们3人都在密切配合着,与死神搏斗。”杨紫龙说。
最终,9H8409飞行机组3人“教科书”式的处置荣获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通报嘉奖,被授予“西北民航8·26优秀机组”,杨紫龙荣获“西北民航优秀机长”称号,曹亮、黄威勉荣获“西北民航优秀飞行员”称号。
“在争分夺秒的危急时刻,9H8409飞行机组思路清晰,沟通交流极其准确、高效,能够快速作出正确决策和操作,这是长安航空长期以‘党小组带班组’为组织保障,以‘党员业务核心团队’为抓手,深入探索飞行体系党建工作与飞行安全深度融合成效的典型例证。”长安航空飞行部飞行机队队长赵虎说。
杨紫龙是长安航空“党员业务核心团队”成立后新机制下培养的第一批机长。他表示,“党员业务核心团队”围绕机队性能状态、飞行技术、特情处置等持续发力,在多次专项训练中明确了鸟击导致机体损伤、仪表指示故障、空停等典型风险的防控措施和处置原则,从多方面帮助飞行员提升识别及处置能力。
如今,9H8409飞行机组的故事被广泛宣传报道,大家称他们为“英雄机组”。但他们3人脑中却常回响起飞行教员曾说过的话:“将每一名旅客安全送到家,是每一个机组一生都要去完成的使命。”(记者 毛浓曦 通讯员 祝盼)
来源:全国总工会微信公众号综合工人日报报道
编辑:陈秋彤
校对:刘丽娟 邱天 杨月
责编:李建根 李茹玉
审核:许扬
制作机构 | 四川省总工会融媒体中心
电子邮件 | szghrmt@163.com
猜你喜欢:
劳动创造幸福 实干成就伟业——写在四川省庆祝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大会召开之际